泱泱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III. Adagio - Kurt Sanderling

古水: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
第三乐章: 柔板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 III. Adagio)

        “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第一交响曲」首演的惨败,令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4.1-1943.3.28)几乎失去继续创作的信心与动力,成功的情绪开导与心理治疗,帮助其慢慢走出内心阴霾,1907年底,继「第二钢琴协奏曲」成功首演后六年,「E小调第二交响曲」问世,宽广而诗意的俄式情怀连同整曲充满张力的配器技法,让无数听者深陷情感漩涡不能自拔,该曲亦成拉氏管弦乐中最受推崇之作。
        第三乐章柔板,有着乐史上最为优美深情的旋律,平心而论,拉氏凭此便可超越老柴,而享“旋律大师”之誉。主部旋律温暖如歌似深秋旭阳,和声斑斓多姿如晚照霞光,弦乐组与单簧管交织出的动人主题,反复追溯着往日时光和一份无法释怀的内心惆怅,涧水般涓涓流淌的乐思,借级进手法加以层层渲染,诉说着作曲家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与无限依恋,在进入高潮乐段时那份濃到化不开的抑郁和压迫感让人几无喘息之力,乐队在圆号象征希望的回响中渐入平静。欲语还休,欲哭无泪的尾奏响起,恬淡而绵长的情愫,已足可抚平乡愁,慰藉余生。
        作品构思与创作期间,作为旧体制“遗老”的拉赫玛尼诺夫,目睹了沙俄政权的衰亡和泛斯拉夫主义的式微,短暂客居德累斯顿期间,对于故国的思恋和信仰的执着,更被自然而然融入了这部交响曲的每个音符间。有人曾将柴可夫斯基比作俄罗斯的贝多芬,而把拉氏誉为俄国的勃拉姆斯,虽有偏颇,却也不无道理,坚守传统和信仰之共性,使这位经历时代变革继而离乡的音乐游子作品中更带几分理性哲思下的无奈感伤,相比前辈德国人的日耳曼式谨小慎微,其粗粝不羁民族性情中的夸张与煽情,更能引发当代听者之情绪共鸣。
        库尔特·桑德林出生在普鲁士王国,早年曾任富特文格勒与老克莱伯的助手,按岁数与出道年份当于卡拉扬属同辈,而犹太血统却令其在第三帝国时期不得不选择离乡背井,远赴当时的苏联谋求发展。幸而,在红色政权统治的国度,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于穆拉文斯基棒下的列宁格勒爱乐担任指挥,音乐生命得以重焕光彩。战后回到东德阵营的桑德林相继辗转于各大欧洲乐团,指挥才能备受推崇,兼容德奥严谨细腻与俄派浪漫抒情的风格,更令其在名家辈出的20世纪乐坛独树一帜,赢得广泛赞誉。推荐这版mono录音是大师在1956年率列宁格勒爱乐的演绎,音质上虽逊于Previn同LSO的73年EMI版,沉稳大气而张弛有度的乐句处理却也是该曲极具说服力的诠释版本之一!

演奏: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指挥: 库尔特·桑德林***
        (Kurt Sanderling 1912.9.19-2011.9.18)

评论

热度(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