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

Tchaikovsky: Symphony No.4 In F Minor, Op.36 - III. Scherzo. Pizzicato Ostinato. Allegro - Gennady Rozhdestvensky

古水: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之 
柴可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
第三乐章: 谐谑曲,固定音型拨奏-快板
(Symphony No. 4 in F minor, Op. 36 - III. Scherzo: Pizzicato ostinato - Allegro)

        创作于1877-1878年间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揭开了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5.7-1883.11.6)“悲剧三部曲”(四、五、六交响曲)的序幕,首乐章宿命情绪的序奏主题,更使其被称为老柴的“命运”交响曲。
        尚未走出失败婚姻阴影和连年战争创伤的作曲家,情绪上正经历他人生的一个低谷,此时,慷慨而热衷艺术的梅克夫人的出现,点亮了老柴艺术生命的曙光,令其迫切渴望通过音乐语言向这位知音一诉衷肠,同时也将个人与整个其所代表的小知识分子群体最隐秘和共有的情感彻底宣泄。“在深重的苦难、悲哀与绝望之中,忽然射出了希望的光芒,而这光芒,正源自这部作品所要题献之人。”柴可夫斯基在致梅克夫人的信中如是说。
        整部作品因循的四乐章结构之上,是更为松散及个性化的配器效果与情绪编织(标题化与音诗化),却无时无刻不被极具辨识度的“柴式”忧郁所笼罩,从首乐章定下作品基调的“对命运之屈从和于幸福之渴望”;到行板乐章充满现实孤寂与梦幻回忆之重叠交替;三乐章以弦乐固定音型拨奏张开思绪驰骋之自由羽翼,似乎是对惨淡现实之逃避,又或是对虚妄追求的短暂窃喜,木管奏出的第二主题,犹如抛开迷惘后的踉跄舞步,若有所期,却终不可及,不过一场宿醉后的幻景而已;只是末乐章如火的热情将这有些隐喻的心灵偷欢焕作了一阕填满人生苦闷、执着与期冀的狂喜之诗。
        作曲家挚友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 1835.6.14-1881.3.23)于“柴四”完成当年二月,在莫斯科指挥了作品首演,获得成功,老柴音乐创作的辉煌时代亦由此开启。推荐的演绎来自刚刚离世的俄派指挥大师Gennady Rozhdestvensky于前苏联时期的黑胶录音,纯正的俄罗斯传统和对浪漫主义音乐语汇之精准把握,无疑是“柴交”无可争议的权威解读。

演奏: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指挥: 甘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Gennady Rozhdestvensky 1931.5.4-2018.6.16)

评论

热度(23)